港中大(深圳)师者:循循然善诱人 传道授业解惑也
浓情九月感念师恩
在第38个教师节
港中大(深圳)为您精选
“师说”系列专访
校刊《神仙湖畔》专题报道
《薪火》以及视频专访“湖畔日记”
师说&神仙湖畔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老师们为学生启迪智慧,守护新时代青年的成长。
本期为您精选“师说”系列专访和校刊《神仙湖畔》的文章,带您认识闪光的他们。
徐扬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如何创办起来的?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又该怎样支撑大湾区的产业、经济、社会、人文交融、衔接与协同发展?
徐扬生校长提出了“一腔热血,百年大学,千载品牌,万世良心”的办学理念,“我们是凭着一腔热血从国外回到国内来办这所大学,而且我们要办一所百年大学,不是五年、六年,无论软硬件都应如此。我们建校的时候,包括设计,包括每一面墙的表面都要去摸一摸,都要过关才行,无论哪一方面都应该是一所百年大学的要求。‘千载品牌’是说品牌最重要,质量最重要。质量包括学生的质量、教学的质量、研究的质量、教师的质量等等。当你真正看重学生的教育的时候,往后的招生质量才能一直得到保障,我们的招生成绩是连年提高的,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在校生的家长很强烈地愿意帮我们宣传?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把质量搞上去了。我们的学生在升学就业的时候,每个学生平均能拿到三个来自世界知名大学的offer,那么多学生受到就业单位的欢迎,成为高管,获得很高的薪资水平,我想他们的价值是得到认可的,因为我们真正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情认真去做,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特色。至于‘万世良心’是说教育是良心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意识到,你不是来这里赚点钱、教教书,而是要培养人,教书育人。”
“我一直比较喜欢从事教育工作。看到学生每天过来(上课),我会很高兴,甚至感到激动,从来不会把教学当作一个任务,这大概是我的一个特点。”徐扬生校长念兹在兹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如何顺应中国目前需要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打造和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朱世平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朱世平教授出生在浙江西南山区遂昌县的一个农村,从小他便生活在被山包围的地方,对崇山峻岭有着特殊的感情。后来,他前往杭州、加拿大汉密尔顿、瑞士洛桑、新加坡、香港、深圳等地求学与工作,加上假期旅行,他爬过许许多多名山大川。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是坐落在神仙岭脚下的学术园林,学校上下园之间的许多小路蜿蜒穿梭在大运山中。不论春夏秋冬,一个背着双肩包,精神矍铄的身影总会往来于上下园道路上,他就是朱校长。“我不用车,每天走路上下班,常常翻大运山来回,很快的。你看,学校后面就是大运山,同学要爬山其实特别方便,大运山很安全,我经常在上面碰到同学。”
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背包客的山海故事。
阮健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从内地到香港求学工作,再回到内地工作,听阮健骢校长梳理的成长历程和职业生涯,其他个人的发展际遇也是整个时代变迁与社会演变的见证。
他表示,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高的受教育水平,他才能摆脱贫困,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也才会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如果说回归家庭,那么他独立生存的能力也是足够的,不会给父母带来负担和压力,这些都是教育的意义。无论是大学还是社会,都应该尽可能地让教育能够深入社会的底层,让人穷志不穷的孩子们都有往上走的机会。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能够给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带来更多的机会:“只是从香港和深圳两地来说,我们学校就走在这种交流的前沿。我们和香港中文大学那边有着不同于其他学校间的紧密关系,我们可以让同学们来往交换学习,让老师们参与更多学术交流的活动以及跨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
顾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学勤书院院长
顾阳教授曾为首期校刊《神仙湖畔》的书院专栏撰写《谈书院教育》。书院是我校推动全人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书院制大学里,学术教师也拥有“学院”和“书院”的双重归属。书院的教师们时常在教授学业知识之余,参与组织和举办各种兴趣活动、特色分享、创意课程、交流讲座,以不同于课堂上的氛围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塑造他们的志趣性格。他们融入书院,与同学交友,指点迷经,不限专业、打破地域、文化、年龄界限,使学生在书院生活中遇见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顾阳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书院成长所经历的路途将能与大学的发展一起谱写出港中大(深圳)的一段历史与佳话,大家的辛勤努力将在明日收获桃李芬芳。”
王丛
协理副校长(候任)逸夫书院院长
结缘神仙湖,伉俪携手立三尺讲堂,传道授业解惑。就职深高金,侃谈世界风云变幻,倾情学术兢兢业业。除担任逸夫书院“大家长”的工作,王丛教授还是经管学院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在他看来,老师不应该仅仅灌输知识点给学生。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优秀的老师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上完课之后,能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他表示,在商科的学习中,公司领域的实际操作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他非常重视“学术和业界相结合”的方式,会经常请一些有所成的学生回到现在的课堂,与现在的学生分享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陈永勤
思廷书院院长
港中大(深圳)的书院称得上是同学们的第二个家。书院不仅是同学们大学生活的落脚点,也承载了生活中的无数温馨快乐和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书院大家庭里,同学们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很多东西,通过体验书院生活和参加全人发展项目和活动来培养终生受益的综合素质。
以思廷书院为例,通过“活动+项目”这两个抓手将“道器并重、兼善天下”的院训贯穿其中。陈永勤院长介绍道,从合一作坊(Unifun Workshop)不二倾谈(Equote Salon)再到三思讲堂(Muse Lecture)和四方广志(Muser Action),这其中有培训技能、知识的小型工作坊,有打造嘉宾和受众之间平等对话、平台的小型沙龙,有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思辨、常思念的大型讲座,还有最受同学喜爱的外出考察活动。除了单次的活动,思廷书院还有一个多方位的全人发展项目体系,包括思源公益、同舟成长、百灵鸟晨读、I-Cube文化探索、YU你聴说计划以及外出交流访学计划,通过这些项目同学们可以参与社会服务学习和志愿公益服务,加入心理动力小组探讨各个成长阶段的议题,和伙伴们一起早起晨读培养自律,在一个无国界、多元化的思廷社群里体验各种文化的精彩,还能与院长和院务主任相约倾谈聊天,在寒暑假跟随书院老师一起外出交流访问。
“书院不仅仅是一个让同学们和院长、舍监以及楼层导师共同生活成长的物理空间和场所,更是一个通过非形式教育培育人才的社群空间和大家庭。”陈永勤教授希望每位同学在与书院朝夕相处的旅程中,收获一份份丰厚的人生珍宝。
叶立新
祥波书院院长
叶立新教授分享了他担任港中大(深圳)祥波书院院长以来对书院特色文化的探寻脚印的见证。书院教育的核心在于全人教育。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祥波书院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书院文化。祥波书院的院训是“博学慎思 弘毅致远”。秉承这样的育人理念,祥波书院举办了一系列书院活动。“祥波夜谈”、“博学祥说”、“香波荟萃”系列活动通过讲座或茶话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开拓眼界,了解专业内外的知识,聆听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对于人生规划、多元社会、艺术哲学等主题的见解。“百文呈祥”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体验书写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祥波工作坊”引导同学们探索各类兴趣爱好,全面发展。
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引下,祥波书院尤其重视“毅”,即毅力意志力、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培养。毅力可以帮助一个人在迷茫和焦虑,甚至痛苦之时怀揣希望走出低谷;会带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会引领同学们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不断努力和进取。我们在书院文化建设的探讨中意识到,热爱运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弘扬体育精神正是培养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品质的最佳途径。祥波书院努力发展有自己书院特色的体育文化,通过培育体育精神帮助同学们实现全面发展。由此,发展体育特色与院训的精髓,以及书院全人教育的使命,便在我们书院文化建设的探索中和谐地融为一体。
神仙湖畔 | 叶立新教授:融院训、书院特色和全人教育理念为一体的书院文化的探索
彭小水
理工学院副教授
彭小水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为具重要药理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环境友好型催化合成方法学研究、药物合成化学等。彭教授表示“化学”学科并不是他一开始的学习方向,当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的领域,于是转入化学专业。“对化学分子的研究改变了整个世界,两百年前氨的合成(推动了氨工业的发展),为人类温饱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化学分子中关键分子的发现、合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才有了我们现今使用的化妆品以及洗涤用品;化学对医药领域的发展贡献更是巨大,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健康地成长和生活。”
彭教授表示,从国家到整个社会层面,越来越重视化学的基础教育,不断推动对化学各个领域的认知与探索。我们非常鼓励大学本科生加入教授的研究团队,我们希望可以培养本科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希望他们能够在更高层次的研究领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去探索更多的化学现象。港中大(深圳)在政策、资金、项目申请、实验室安全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本科生从事科研很大的支持,能够很好地提升本科生参与研究团队进行合作研究的能力。
丁宏强
校长讲座教授数据科学学院教授
丁宏强教授是全球前0.1%顶尖科学家之一和全世界计算机领域Top 400高被引学者之一。他从理论物理转到机器学习,曾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三大感悟:做事要认真严谨,不崇拜权威,尊重但不迷信现有知识。“这些感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李政道先生。李先生曾经说过,一个理论应该从前后左右多个角度来研究和理解。不能因为哪个名人说它对,我们就说它对。爱因斯坦也曾有理论是错误的。李政道先生的这段话对我后来的科研有很大的帮助,上面说到的三点也成为了我学术和科研的准则,也希望分享给学生们。”
丁教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他对于学生的要求是不一定要最聪明,但一定要有上进心、做事主动、肯钻研、肯埋下头做事情。学生们要真正理解一个科题的重要性、底层的意义,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个星期、两个月就能理解的,有些可能需要四五年静下心来做研究,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意义,有些甚至是一辈子的体会。
数说名师|数据科学学院丁宏强教授专访——“做学术不崇拜权威”
张瓅文
人文社科学院翻译硕士项目负责人
师从译界泰斗Mona Baker与Luis Pérez-González的张瓅文博士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高的职业素养。作为第一位加入翻译硕士项目的老师,她在这几年间目送了一届届学生受挫、挣扎、进步、成长的蜕变历程。
张老师坦言,作为一名老师最期待的从不是谢师宴或毕业晚宴的时刻,而是在每个学期最后一堂课的最后十分钟,她总会传达自己对学生们的最大期许:不是翻译做得有多好,而是始终做个“手心向下”的人,多去给予而非索取。她时刻铭记着母亲曾说过的一句话——“赚钱不是为了个人享乐,而是要用来帮助他人”,也在身体力行地证明“给予”并不困难。在这几年间,她持续资助着近十位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教育费用,当收到孩子们寄来的信,上面用尚稚拙的笔迹表达着真挚的感谢,她觉得所做一切皆值得。为了告慰母亲的遗志,她与家人决定在台湾捐赠一辆“复康巴士”,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就医。慈善不该成为功利的消费品,给予不该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该成为潜移默化的意识:可以是金钱,亦可是超越物质的援助,虽然绵薄之力看似微不足道,但聚沙总能成塔。
倪维明
校长讲座教授理工学院教授
在学术和生活两方面,倪维明教授认为自己是个有追求的人。在漫漫人生路中人必须要学会“自爱”,因为他一直记住一句话“ We only live once”。学会自爱的前提是自知,你必须清楚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并为此奋斗努力,在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你需要做的下一步则是自爱。倪教授表示:“勤奋是学习数学过程中必备的特质之一,勤能补拙是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研究数学课题时需要谨记的忠告。在面对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学科时,如果你不是百年一遇的天才,那么你能做的就是对学科投入无比的勤奋和坚持。”
“学数学的过程注定会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倪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偏微分方程,近十年来专注于生物中的数学问题。每当有后辈向倪教授请教自己是否该选择数学为自己未来的学术方向的时候,倪教授总是会把未来很大几率会碰到的困难和挫折提前讲给他们听,因为倪教授坚信只有对数学专业有着纯粹的热爱,才能够咬着牙在无尽的未知海洋里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薪 火
神仙湖畔,聚集这样一群人,他们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用热忱和奉献点亮思想炬火。
他们中有不忘初心,追寻学术净土的守望者;有持之以恒,深耕教育沃土的思想引领者;有随时代潮流不断奋进,逆境勃发,攀越高峰的研究领域开拓者;有心系中国科技发展未来,身体力行,满怀激情的科研精神践行者……于是梦想与责任在此交汇,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循着光芒的指引,走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11位教授,从积淀深厚的人文思索到严谨求索的自然科学,共同聆听师说,携手点燃薪火。
点击跳转PDF阅读
经管学院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熊伟:为梳理中国金融体系框架做一次努力
艾春荣:学术净土的守望者
>滑动查看更多<
理工学院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唐本忠:应有之无——人生逆境,亦是求索真理处
李东:让科研成为学者的文化信仰
>滑动查看更多<
人文社科学院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隋云:笃志前行 耕耘育人田野
王晓田:把应用心理学专业做专、做强
>滑动查看更多<
数据科学学院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王子卓:满腔热忱 当好“青春引路人”
李海洲:科技服务生活
>滑动查看更多<
医学院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郑仲煊:医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
白芸:希望我们的学生可以真正做到改变世界
>滑动查看更多<
音乐学院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叶小钢:远方征程浩瀚 坦途恢弘待发
>滑动查看更多<
↓↓↓↓↓↓
欢迎各位同学和家长
点击下载阅读
湖畔日记
理工学院副教授、理工学院首位卓越科研奖获得者——张纵辉教授的访谈。张教授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和心得。“电子信息工程和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教授是台湾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士、通讯工程博士,其研究兴趣主要是通信系统与机器学习中的关键信号处理与优化方法。在访谈尾声,张教授送上了给青年人的一个忠告,提醒青年人在浮躁的社会里,不要总跟“牛人”作比较,尽量跟自己作比较。
医学院助理院长(科研与创新)杜洋教授分享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故事。他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2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师从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obilka教授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GPCR等重要药物靶点为对象,从事结构、功能和药物发现工作。迄今已发表60余篇高质量科研论文,包括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Science、Cell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JACS、Nature Comm.等国际一流期刊报道的科研成果。
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林成川博士讲述了他对港中大(深圳)校训“博文约礼”的理解,并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教学故事。2016年,林成川老师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就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小说、文学理论与批评。在六年的教学过程中,他所教授的中文课程广受学生的好评,曾荣获校长模范教学奖。
-完-
祝每位教育工作者
教师节快乐!
中秋节快乐!
图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传讯及公共关系处、
招生办、《神仙湖畔》及学院提供
视频由传讯及公共关系处提供
师说 | 数据科学学院青年教授访谈
师说 | 又做科研又当妈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 经管学院洪伟萍教授的“独家记忆”